top of page
  • dulan0

【報導】居家醫療 讓「回家」不難 博愛醫院員工募資讓愛與感動延續到社區

回家能有多難?今日(12/5)在宜蘭縣內新月影城播映的電影「回家」,在觀眾的啜泣聲中獲得廣大迴響,隨著高齡社會化的來臨,居家醫療的議題越來越被看重,電影「回家」描述的是一位從大醫院被迫回鄉接管父親小診所的年輕醫師,從醫院走進社區,走進家裡,從不被認同到轉變態度、重新贏得病人的尊重與情誼,劇情的峰迴路轉,只為完整演繹醫療價值的終極表現:全人照護,也是居家醫療的重點精神。



說起居家醫療,許多人可能還感覺陌生,但這不僅是趨勢,也可能在未來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。如果說在醫院中,醫師照顧的是疾病,那在居家醫療中,醫護團隊照顧的就是「人」,甚至是整個家庭。


居家醫療服務的對象包含:需要長期醫療照顧,但行動與就醫不便的病人,從慢性照顧延續到臨終。透過護理師、醫師、長照照專個管師、其他多種專業人員定期到家拜訪,團隊不再只是確認及治療疾病的進展,而是更能進一步同理、關懷病人與家屬的身心,同時協助讓疾病治療與長期照護本身,沒有隔閡的成為家庭「生活」的一部分。


羅東博愛醫院家庭醫學科張賢政主任表示:在醫院病房住久了,幾乎所有病人心中所想的都是「回家」,但在醫院住很久甚至在病床上往生的仍佔有很大比例。因此居家醫療除了思考如何把醫療資源帶進病人的家裡之外,也思考如何讓病人失能時,甚至臨終前,能在自己熟悉、安心的場域中,有尊嚴、微笑、平靜、滿足的面對失能、甚或死亡,並且仍好好「過生活」。


羅東博愛醫院盧進德院長




「就算會少活幾天也沒關係,我想在家裡。」「即使生病了不方便,也還想像人一樣正常生活。」「不要每天望著冰涼的病房天花板等家人來,我想要每天目送孫女上學、迎接她回家……。」當醫療的核心從「疾病」轉回「人」,疾病與生活恰如其分的融合時,病人對治療可以減少更多的掙扎與痛苦,面對疾病、失能、甚至死亡,病人與家屬也都將不再害怕。


然而,從醫療面來說,病弱時,醫護如何走出診間、走出來時醫療儀器怎麼配合、健保制度怎樣輔助、安寧緩和療法與疾病治療間的拿捏、專業照顧家屬能否達成、醫療資源如何分配、長照人力物力是否適當滿足需求等,都是臺灣目前想跟上這國際趨勢前必須克服的實務問題。




「回家」為日本小鎮醫師真人真事改編而成,由臺灣好家宅基金會親訪日本、買下臺灣的播映權,並藉由社區公播、映後座談會的方式,期望讓更多人認識居家醫療。透過民眾觀看後的感動分享,可再次促成下一場社區公播的場次。今日(12/5)新月影城的播映,即是來自羅東博愛醫院觀影後被感動的同仁募集資金所促成,由新月影城無償提供場地設備,再由羅東博愛醫院社區醫學部廣邀宜蘭縣各社區志工等代表,共90人進入電影院共同欣賞,期望匯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,讓這股力量成為未來臺灣居家醫療系統完備的最大助力。

27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