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觀影心得】台大社會學系 許瑜倢
在宅醫療——讓醫者不只看見病症問題
先從這部片讓我最能觀察到高橋醫生的轉變說起,原先他無視病人心情、 家屬意見和居服員對病人的了解所提出的建議,便魯莽地提出要替老先生進行 胃造口的手術。他將老先生無法由口腔進食的病痛難題,改造成直接替換進食 方式的技術問題。雖然他也考慮到經由胃直接進食可以大大降低感染肺炎的風 險,但他卻將病人的恐懼、家屬缺乏照護胃造口的專門技能的附帶因素拋諸腦 後,甚至在居服員小姐提出,爺爺不想和寵物轉轉分開時,大聲喝斥居服員不 要干擾醫生做事。這顯示出了作為一位醫生的傲慢,還停留在醫生和病人屬於 由上對下的權力關係,還能看出醫生和護理人員長久以來的階級問題。
然而,在爺爺因為過度憂慮而陷入病危之際,高橋醫生的覺醒就慢慢萌芽 了,他發覺病人的自主意見很重要,而後幫助了那母親罹癌的家庭。在那位母 親罹癌的案件中,他理解到病痛的意涵必須放在關係內才能理解,就像媽媽會為了能看著女兒長大而放棄化療活下去,以及女兒對母親的病情支持與否都會 影響到病人本身的痊癒機會。他妥善的整合了社區的在宅醫療資源,重視癌末 媽媽想要出門賞花的心願,我們可以看見他以同理心見證病痛在生存意義的經驗,那可能就是媽媽的最後心願了;也體貼病人和家屬,做出通盤的醫療決定。
另一方面,站在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說,電影中呈現的居服員參與度或許有 更加誇大,但當那位能夠同感母親過世的居服員,開始因為癌末媽媽過世後哭泣,而且心情會非常低落,讓我不經在想,從事在宅醫療的醫護人員,是否會 付出更多情緒勞動和承受負面壓力?看了《勞動的天使,受損的權益》一文後,我深感台灣在推動在宅醫療時,醫護人員肯定會遭受過勞的剝削。在宅醫 療會比醫療院所時的看診和醫護有著更高強度的情緒勞動,進到病人的生活空 間,看到環境對人的病痛所造成的影響,固然是在宅醫療欲理解病人生命經驗 的一大來源,但太過真實且不堪的生活環境,和籠罩在病痛又無法逃脫的氣氛 之下(在醫院或許有休息室可以暫緩情緒)是否也會讓醫護人員的情緒上感到 無法負荷?再者,目前的護理人員短缺問題及排班紊亂,許多護理人員都以分 身乏術,若又加上出外看診的舟車勞頓,可能又會加諸更多心理壓力和體力消 耗。以上種種結構性的台灣醫護過勞現狀,應該要在推行在宅醫療時一併改 善,否則我不知道醫護人員哪來的熱忱和精力去傾聽、觀察病人的病痛全貌, 改善目前的醫療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