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dulan0

【觀影心得】台大社會學系 許瑜倢

在宅醫療——讓醫者不只看見病症問題


先從這部片讓我最能觀察到高橋醫生的轉變說起,原先他無視病人心情、 家屬意見和居服員對病人的了解所提出的建議,便魯莽地提出要替老先生進行 胃造口的手術。他將老先生無法由口腔進食的病痛難題,改造成直接替換進食 方式的技術問題。雖然他也考慮到經由胃直接進食可以大大降低感染肺炎的風 險,但他卻將病人的恐懼、家屬缺乏照護胃造口的專門技能的附帶因素拋諸腦 後,甚至在居服員小姐提出,爺爺不想和寵物轉轉分開時,大聲喝斥居服員不 要干擾醫生做事。這顯示出了作為一位醫生的傲慢,還停留在醫生和病人屬於 由上對下的權力關係,還能看出醫生和護理人員長久以來的階級問題。


然而,在爺爺因為過度憂慮而陷入病危之際,高橋醫生的覺醒就慢慢萌芽 了,他發覺病人的自主意見很重要,而後幫助了那母親罹癌的家庭。在那位母 親罹癌的案件中,他理解到病痛的意涵必須放在關係內才能理解,就像媽媽會為了能看著女兒長大而放棄化療活下去,以及女兒對母親的病情支持與否都會 影響到病人本身的痊癒機會。他妥善的整合了社區的在宅醫療資源,重視癌末 媽媽想要出門賞花的心願,我們可以看見他以同理心見證病痛在生存意義的經驗,那可能就是媽媽的最後心願了;也體貼病人和家屬,做出通盤的醫療決定。


另一方面,站在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說,電影中呈現的居服員參與度或許有 更加誇大,但當那位能夠同感母親過世的居服員,開始因為癌末媽媽過世後哭泣,而且心情會非常低落,讓我不經在想,從事在宅醫療的醫護人員,是否會 付出更多情緒勞動和承受負面壓力?看了《勞動的天使,受損的權益》一文後,我深感台灣在推動在宅醫療時,醫護人員肯定會遭受過勞的剝削。在宅醫 療會比醫療院所時的看診和醫護有著更高強度的情緒勞動,進到病人的生活空 間,看到環境對人的病痛所造成的影響,固然是在宅醫療欲理解病人生命經驗 的一大來源,但太過真實且不堪的生活環境,和籠罩在病痛又無法逃脫的氣氛 之下(在醫院或許有休息室可以暫緩情緒)是否也會讓醫護人員的情緒上感到 無法負荷?再者,目前的護理人員短缺問題及排班紊亂,許多護理人員都以分 身乏術,若又加上出外看診的舟車勞頓,可能又會加諸更多心理壓力和體力消 耗。以上種種結構性的台灣醫護過勞現狀,應該要在推行在宅醫療時一併改 善,否則我不知道醫護人員哪來的熱忱和精力去傾聽、觀察病人的病痛全貌, 改善目前的醫療品質。

5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在電影中,我最有印象的台詞為,病患告訴醫生,「沒看著病人的臉,哪算 什麼好醫生?」 現今醫療制度中,在診間中醫師總是盯著螢幕、手敲著鍵盤,快速的打下病 人所述症狀。但在電影中的「要看人,別看病」,像是某種提醒──原來醫病關 係並不是冷冰冰的專業知識展現,而是真實且有溫度、人與人間的互動。 在電影中,醫師袍做為某種權力地位的展現。隨著電影劇情推進,在宅醫療 的性質是需要透過各方專業的合作共同達成,也

看完《回家:在宅醫療是社區的好夥伴》這部電影受益良多,也讓我很有 感觸。由於從小和阿公阿嬤一起生活,家裡有長期照顧年長者的經驗,因此看 到電影中幾個需要在宅醫療與照護的案例都非常有同感。起初高橋醫生對在宅 醫療的運作還不理解時產生了許多誤會和問題,但是在他的努力以及照專和整 個照護團隊的協力合作下,每個案例都有了最好的結果。即使電影情節必然會 經過美化與簡化,但也讓我覺得和日本相比,現今臺灣醫療體

今天上課時看了「回家——在宅醫療是社區的好夥伴」這部電影。電影的 劇情走向其實蠻好抓的(除了我以為男主角會跟照專在一起 XD),但在通俗的 劇情之中,「在宅醫療」這個議題透過好幾個家庭的故事被很仔細地呈現出來, 讓人印象深刻,對在宅醫療的基本運作方式也有了大致地認識。 在看影片時,因為劇情其實蠻動人、渲染人心,所以我大概從中間就開始 瘋狂落淚……後來想想,劇中的角色是為了「善終」才選擇在家裡走完生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