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觀影心得】台大社會學系 莊于靖
看完電影後,最大的收穫是讓重思「醫療」的可能性。一直以來對醫療的想 像,大多僅限於診所內、醫院內、手術室內,看著穿著白袍的醫護人員,操作 著各種細密的儀器、吐出聽不懂的術語,病患處於被動的地位,任由這些醫療 權威操控。然而,電影中刻劃出醫療場所的轉換,從冷冰冰的醫院轉回溫暖的 家中,從電影畫面中的色澤也能感受出溫度的差異。以及醫師一步步接近病患 及家屬,運用得並非醫療知識,而是身為人的同理心,也可以看見醫護人員面 對病患也不停地在理性與感性間拉扯、在不同身份間切換(醫師、兒子、父 親),電影中刻劃出醫護人員柔軟的一面。另一方面,電影中對「死亡」的刻劃 也相當細膩。「死亡」一直是離我們既遙遠又彷彿近在咫尺的話題。面對死亡, 病患的女兒先是不斷否認事實、慢慢接受,並嘗試豐富母親有限的生命,最後 面臨母親已斷氣的事實,她先是沈默然後大哭。我認為這個角色反映了每個人 的生命經驗,面對死亡總是從陌生到坦然接受,但真正面臨的那一刻依然猝不 及防。總而言之,電影透過平易近人的故事帶領觀眾思索醫療的各種可能性, 也啟發我重新思考台灣的醫療環境,是否能更「本於人」、充滿人性一些,是有 待一同努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