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觀影心得】台大社會學系 林宗洧
《回家》這部電影同時刻畫了兩條醫生會遇到的抉擇。一方面,醫生究竟要選擇都市的大醫院,取得更多醫學資源甚至有升遷的機會,亦或者是回到社區裡,以診所的形式服務病患;另一方面,醫療究竟要更強調(預設的)效率與積極的外科手術,亦或者是以(預設的)更長時間的投資在「在宅醫療」,透過陪伴來協助病患?對我來說,這些選擇都不是一翻兩瞪眼的決定,就如同病患總是活在不同社會身份當中,他可能同時是父親、公司職員、兒子、社區裡受重視的夥伴等⋯⋯醫生也是活在這樣具體的,有人情味的社會之中。病患也可能同時接觸不同的醫療資源,例如:西醫、中醫、氣功等多元醫療,醫生也是可能以不同的治療/倫理觀點來面對自己的病患。因此,所有人其實都是包裹在「與人為善」的循環之中,我們只需要投注更多的信任,在人與人的互動關係,在病患的自主意願,在既有社會網絡的強韌性,以及在醫療體系的互補與互助之上。我想,無論在宅醫療,亦或者「傳統」的外科醫院,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,為病患創造全人的生活體驗的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