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電影中,我最有印象的台詞為,病患告訴醫生,「沒看著病人的臉,哪算 什麼好醫生?」
現今醫療制度中,在診間中醫師總是盯著螢幕、手敲著鍵盤,快速的打下病 人所述症狀。但在電影中的「要看人,別看病」,像是某種提醒──原來醫病關 係並不是冷冰冰的專業知識展現,而是真實且有溫度、人與人間的互動。
在電影中,醫師袍做為某種權力地位的展現。隨著電影劇情推進,在宅醫療 的性質是需要透過各方專業的合作共同達成,也就打破了源先以醫師為主導的醫 療權力關係位階。男主角也在這樣的過程中,從最一開始不願意為了患者脫下白袍,逐漸脫下了白袍,用病人與自身都舒適的方式進行醫療照護。
儘管我認為這部電影中,男主角面臨了兒子角色與醫師角色的衝突,有些半 被迫的返回家鄉並接觸到在宅醫療;但面對生命中某些突如其來的轉變,以開放 的心去接受各種新模式,何嘗不是一種給自己的機會?若男主角沒有這段經歷, 或許不會發現醫療的另一種可能性。
影後問題:
過程中有許多專業人士合作(例如照服員、物治師、復健師、牙醫等),電 影中呈現的接為對自己工作有所熱忱、具有素質專業人員,然在實際生活或 社會中,是具體可行的嗎?或是有什麼方法可以更接近此狀態?又在宅照護 是需要一整個專業團隊協助,如何吸引專業人士回到地區協助在地? 目前台灣在宅醫療現狀,專業人士的確仍多是由熱忱支撐。由於時間成本高, 且台灣無長照保險,健保又會有排擠效應產生,然現在給付制度有逐漸改 善。
在宅醫療醫師是否需要各科專業?
在宅醫療醫師與家醫科較接近,主要接近的科別為慢性疾病、漸進疾病、或 是家族醫學。當遇到重症患者時,轉診制度就會非常重要。而現代科技的遠 距醫療監控,也可以突破專科的限制。
照護員工作性別狀況?
目前實際情況來看,的確仍以女性居多。原因主要為薪資與產業結構影響, 以及傳統性別刻板角色。照服員工作時間彈性,又女性多為家中照顧者的角 色,因此會是許多女性選擇的職業。而台灣與日本很大的差別,是台灣在宅 照護以外籍看護為主,又外籍看護主要由勞動局負責管理,也因此訓練思維 就與在宅醫醫療的照護不同。
各界專業人士如何參與在宅醫療?
在宅醫療不只是醫療,而是與社區共生,現在台灣主要有兩種模式。一為由 下到上,由社區發起,診所會向政府申請醫療整合計畫;另一則為由上到下, 由醫院發起,醫院會配合政府政策實施。
台灣在宅醫療實際現況為何?
現主要還不是由民眾主要申請,多為里長通報社區那些居民可能需要,或是 診所看診與患者接觸後,提供此資訊給居民參考。令台灣目前沒有自費的在 宅醫療,還是以健保為主,在宅醫療的費用與診間掛號費一樣,但需要負擔 交通費,且台灣住院因健保而費用低廉,因此也有許多人不會選擇在宅醫療。
在宅醫療需要到患者家中服務,缺乏醫院中的監控資源,是否容易產生醫療 糾紛?
在宅醫療基於彼此的信任,因此就算醫療結果有所疏失,也不會真的走上法 律程序,家屬多能體諒。且大醫院的監控資訊,不一定會帶來比較好的結果, 也不一定能帶來更完善的醫療品質。
是否有家屬本身不敢讓病患回家接受在宅醫療?
有,也有人決定回到醫院而不要在家中進行安寧醫療。可能因為護理人員在 側會感到較安心,或擔心住家房價掉價,而這可能延伸出台灣社區對於死亡 害怕的問題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