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《回家》這部電影我看到的是主角對於職涯的選擇以及對於專業的再認識。
我想,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中,無論做的是怎樣的決定,那決定都無法真實 的只表達了你個人的想法,必定是作為許多社會角色,接受諸多評價與指示而 做出的決定。主角童年時期因為父親受到景仰,因而想要成為爸爸那樣的人, 接收到的資訊是成為在宅醫療醫生為社區貢獻大家都會很感激、看起來很幸福,然而,長大的過程中接收了社會上的價值觀,開始猶豫是要在都市的大醫院裡取得更多的醫療資源與更好的待遇,還是要在社區做吃力不討好,待遇又 不佳的工作,不僅如此,在我看來,由於深入家庭,所以比起一般的醫院醫 師,更需要付出情緒勞動,投入愈多時事情走向如果是非預期的、或是不樂見的情況,醫師的無力感往往也會更大。
而主角對於專業的再認識,指的不僅僅是對於他個人的角色、職責及可為 病人、家屬做更多的部分;同時也是看見在宅醫療不只需要醫師,還需要其他 專業的幫忙,透過彼此偕同努力才能使照護網更加完善。
但在通片如此正向的氛圍下,我想有些部分是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的:像是 在宅醫療的成本。無論金錢來源是社會保險、國家經費或是個人支出,其費用 昂貴都是肯定的,政府如何整合資源,與民間以一定的額度達到最大效益而不 造成資源浪費是迫切需要解決的。時間成本也是醫院端及醫師衡量投入在宅醫療程度的指標,效率與正義之間如何取捨就變得十分重要了。
隨著在宅醫療的發展,未來也會如同其他政策、方案一樣浮現許多問題, 不氣餒的持續跟進並改善,才有助於我們朝著更完善的制度前行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