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dulan0

【觀影心得】台大歷史 李懿純

看完《回家:在宅醫療是社區的好夥伴》這部電影受益良多,也讓我很有 感觸。由於從小和阿公阿嬤一起生活,家裡有長期照顧年長者的經驗,因此看 到電影中幾個需要在宅醫療與照護的案例都非常有同感。起初高橋醫生對在宅 醫療的運作還不理解時產生了許多誤會和問題,但是在他的努力以及照專和整 個照護團隊的協力合作下,每個案例都有了最好的結果。即使電影情節必然會 經過美化與簡化,但也讓我覺得和日本相比,現今臺灣醫療體系對於年長患者 之家屬在家該如何照護,都仍未提供他們足夠的資源與幫助。以我自己阿嬤為 例,她已將近 80 歲且開過兩三次刀,在行動上不太方便,體力也不足,身體 許多機能、器官都退化了。平常爸媽都得戰戰兢兢,非常小心翼翼的準備三餐 還有高血壓藥,或是遇到一些小症狀(感冒、拉肚子等等)時,偶爾會不知如 何是好。每當要去醫院回診時,整個過程對於阿嬤來說很不好受,我們也會覺 得讓體力不好的阿嬤這樣來回奔波非常心疼。就如同電影中有一句話是「看病 也看人」,雖看似平凡但其實在看人的部分,是現在的醫療環境都需要努力做 到的。如果臺灣的在宅醫療有足夠的發展與資源,醫療體系能依照患者提供適 合的治療與陪伴、提供家屬確切的指引,可讓很多年長者有更佳的環境治療、 度過餘生,照顧者也能安心在家照護他們。

21 次查看1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在電影中,我最有印象的台詞為,病患告訴醫生,「沒看著病人的臉,哪算 什麼好醫生?」 現今醫療制度中,在診間中醫師總是盯著螢幕、手敲著鍵盤,快速的打下病 人所述症狀。但在電影中的「要看人,別看病」,像是某種提醒──原來醫病關 係並不是冷冰冰的專業知識展現,而是真實且有溫度、人與人間的互動。 在電影中,醫師袍做為某種權力地位的展現。隨著電影劇情推進,在宅醫療 的性質是需要透過各方專業的合作共同達成,也

今天上課時看了「回家——在宅醫療是社區的好夥伴」這部電影。電影的 劇情走向其實蠻好抓的(除了我以為男主角會跟照專在一起 XD),但在通俗的 劇情之中,「在宅醫療」這個議題透過好幾個家庭的故事被很仔細地呈現出來, 讓人印象深刻,對在宅醫療的基本運作方式也有了大致地認識。 在看影片時,因為劇情其實蠻動人、渲染人心,所以我大概從中間就開始 瘋狂落淚……後來想想,劇中的角色是為了「善終」才選擇在家裡走完生

「ピア」是指夥伴、同伴的意思,在這部電影裡則指的是在宅醫療的醫療團隊 分工合作,與病人及家屬一起努力,幫助病人度過與疾病共存的時光。 主角剛離開大學附設醫院回到社區時,仍然自詡是受過高度專業化訓練的菁英 ,雖然公事公辦、講話也很直接,但冷血無情的作風讓社區的居民感受不到人情味, 也因此一開始的出診,以及跟新同事的合作都不是很順利。我其實還滿同情主角的, 突然換了一個工作環境以後,從前的許多習慣和價

bottom of page